论宋徽宗时期茶法的变迁

论宋徽宗时期茶法的变迁

一、论宋徽宗时期茶法的变更(论文文献综述)

秦思源[1](2021)在《宋钦宗朝的宰执群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宣和末年,宋钦宗从其父手中接过早已摇摇欲坠的北宋王朝,面对来势汹汹的金兵,懦弱胆小、优柔寡断的宋钦宗在与金战与和的问题上始终摇摆不定,时而轻率出兵,时而卑辞求和。尽管统治集团的腐朽性注定了北宋王朝的悲剧,但是宋钦宗和他的宰执群体于靖康年间所作的每一个决定,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北宋末期政局的走向。北宋的宰相与执政合称宰执,宋徽宗时以太宰兼门下侍郎为左相,少宰兼中书侍郎为右相。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钦宗恢复元丰官制,仍以尚书左、右仆射兼门下、中书侍郎为宰相名号。钦宗朝的宰执具有人数众多、任期偏短、更换频繁、主战派与主和派的纷争贯穿靖康始终的特点,即便想有所作为的宰执也很难施展抱负,多数宰执热心内斗并甘于无所作为。对宰执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在徽宗朝已担任过宰执和钦宗新提拔的宰执;按对金军不同的政治态度,可分为主战派、主和派、避战派;按金人两次南侵的时间阶段,可分为第一次南侵、第一次南侵后至第二次南侵前以及第二次南侵时三个阶段;按宰执的籍贯,划分为河南地区、江南地区、淮南地区、成都地区和福建地区;按宰执被罢免的理由,可分为台谏弹劾、自请罢免、卒于任上、过错被罢和北宋灭亡;按宰执是否出使过金营划分;以及根据宰执靖康之乱后不同的结局划分,病卒、殉国、北迁、南渡和死于战乱。宋钦宗在任命宰执时也带有他的个人特色,他扶植一心亲信势力,倚重耿南仲、李邦彦等主和派,对所任命的宰执不辨忠奸、用人太易,排挤李纲、许翰等人,数月间三番五次更换宰执,并且召回了徽宗朝被贬官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旧两党再起纷争的不利影响。本文将从宋钦宗朝的二十六名宰执入手,对靖康宰执群体及其矛盾内斗和个人命运进行研究,通过解读宋钦宗与宰执群体的互动,试图还原北宋末期国内外复杂政治局势,宰执内斗排挤忠良、金兵两次南侵形势危急,其中还穿插着北宋两党之争的余绪。梳理出靖康时期的时间线,揭示钦宗朝宰执频繁换人、轻易任免的原因:北宋内部日益加剧的权力争夺与政治斗争,其中还受到金兵入侵的外部危机、北宋长久党争的余绪及宋钦宗本人性格的影响。

于悦[2](2020)在《元代榷茶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榷茶”是茶叶的专卖制度,封建政府官营榷茶用以补充国家的财政收入。榷茶制度始见于中国唐代,元代榷茶制度沿袭宋代的“茶引法”,利用茶引来区分官茶、私茶,并通过对茶引征税的方式实现政府的榷税利益。元政府通过增加茶课的征收额和茶引价格等方式,达到聚敛财富、充裕国库的目标,元代茶课增速在中国历代茶税史上十分罕见。元政府设置管理榷茶事务的机构。榷茶都转运司是榷茶的地方最高管理机构,具体办课事务由其下属提举司官员执行,提举司官吏将据引发放给当地茶商和茶户,并向他们征收课税。元代榷茶制度采取官卖商销的形式,茶商贩茶需按照纳课请据、凭据取茶、以据换引、凭引运销,贩毕退引的步骤进行,这套程序使得商人的作用表现得更加充分。但由于茶商唯利是图的本性,会有夹带私茶等行为,元统治者纷纷采取打击私茶的措施。本文梳理元代榷茶制度的渊源,对元代茶叶的生产和消费状况,茶户、茶商需承担的赋役,榷茶管理机构的组成和榷茶制度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和整理,同时汇总元代各时期的茶课征收额以及元政府颁布的打击私茶法令。从制度、组织、茶课三个角度分析元代榷茶制度各个层面的内在关联,挖掘元代榷茶制度下隐藏的深层次意义,丰富了元代经济史及榷茶制度史的研究。

郭泽华[3](2020)在《北宋末年的大名府与宋室权力之争》文中提出北宋末年政治的一个特点就是宋室内斗不绝,作为大名府的官员全面参与了几次关键的宋室权力之争,权力斗争的结果进一步加速了北宋的崩溃。通过对北宋末年的大名府与宋室权力之争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北宋末年政治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北宋末年的大名府与宋室权力之争可以分为郓王与太子、宋钦宗与宋徽宗以及康王与宋钦宗三个阶段。在靖康之难前,大名府辖区爆发了河北民变,围绕着这一事件,郓王集团首先开始了自己的行动,大名府的第一阶段内斗就在郓王与太子间展开。尽管在这场内斗中,赵桓本人并没有做出主动回应,但宋徽宗逐渐丧失了对郓王集团的耐心,以素有威信的徐处仁出任大名守臣,本身就是徽宗结束内斗的信号。第二阶段的内斗重点转移到徽宗与钦宗父子矛盾上,这一阶段的内斗一直持续至康王的到来。第三阶段的开始标志是康王抵达大名府,康王的意图就是间接切断勤王的财源与兵源。北宋末年宋室内斗的余波一直延续到信王与宋高宗的时代,赵构再次利用切断财源与兵源的办法,冷处理了留在大名府的军事力量。北宋末年围绕大名府的权力之争主要集中于守臣调整、财权之争与兵权之争三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大名府与宋室权力之争有三个显着的特点:一是大名府官员参与宋室内斗具有普遍性;二是大名府官员参与内斗的形式与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三是大名府官员在内斗中的派系倾向具有复杂多变性。大名府的财权与兵权之争,削弱了中央集权,形成了地方与中央朝廷的矛盾与冲突。两种权力之争彼此交织与影响,使得大名府的守臣群体迅速登上时代舞台的前沿。对于南宋王朝而言,它在重新部署与调整守臣的同时,也将大名府视作一个宋室权力之争的舞台。

王超[4](2020)在《宋代茶叶产区、产量及品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代是我国封建时代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一个朝代,它的各个方面都对后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这一时期,茶叶生产在唐至五代的基础上获得了长足发展,全国茶叶产区有所扩大,植茶范围更为广泛,茶叶产量也有增加。论文结合古籍、地方志及今人研究成果,对宋代茶叶产区、产量、茶叶品名以及茶叶兴盛发展的原因及意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关于宋代茶产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辨析整理得出北宋时产茶区分布于19路、122个府州军、306县,南宋时产茶区分布于16路、117个府州军、305县,南宋产茶州数较之北宋略有减少应是战争导致南宋版图缩小,而地处淮水以南的南宋辖境几乎全部产茶,且通过分析南宋的产茶州及产茶县所占比率均高于北宋,反映出南宋时茶叶种植面积扩大,且产茶区内部的茶产地比重提高。较之唐代,两宋时期的茶叶产区分布呈现出茶区南移、由分散分布到集中分布、总体分布的不平衡性逐渐缩小的趋势。两宋时期茶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主产地是江南路,其次是荆湖、两浙和福建路。某种程度上而言,宋代基本奠定了后世茶叶产地分布格局的基础。关于宋代茶产量,宋代茶叶分为东南茶和川茶(边茶),北宋前期禁榷东南茶,以买茶额为基础结合折税茶、耗茶、贡茶、私茶等,估算东南茶产量约5411.5万斤,与此同时川茶通商,因缺乏具体数据采用茶税推算出川茶产量1443.75万斤,合计6855.25万斤以作为北宋时全国茶叶年产量;南宋绍兴年间东南茶和川茶均禁榷,东南茶同样以买茶额为基础估算约4607.88万斤,川茶产量以成都府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的史料数据推算,至少约2100余万斤,合计6707.88万斤以作为南宋时全国茶叶年产量。南宋茶产量与北宋相比略有下降,应也是受战争影响使淮南路茶叶生产遭到破坏。考虑到估算的误差及数据统计的出入,南宋时期茶产量应相较于北宋变化不大,甚至部分路的茶产量比北宋时期还有较大幅度增长。宋代茶叶数量众多、名品荟萃,从外形上分片茶(团饼茶)、散茶(草茶)两大类。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宋代各路产茶地具体到府州县,并标明现今所在地,列表整理分析所产茶叶及品类,共考证茶叶数249个。宋代茶类逐渐出现的由片茶向散茶转变的趋势,为后朝开启全新的散茶冲泡饮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茶叶发展的原因及历史意义,主要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及文化层面三方面分析讨论其原因;从增加宋朝政府财政收入,维护边疆稳定、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推动茶馆业、陶瓷业的兴盛以及促进茶类生产的演变等方面探究其历史意义。

吴泽[5](2020)在《宋代茶诗研究》文中指出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孕育发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国茶文化,随着朝代的更迭,茶文化积累了数百年的养分,在宋代终至繁盛。与此同时,茶文化在宋代的繁荣直接推动了宋代茶诗的兴盛。宋代茶诗在唐代茶诗的基础上进行了开拓,茶诗数量、内容、风格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考察可以清晰把握宋代茶诗创作的盛况及成就。第一,宋代茶诗的基本内容。宋代茶诗的基本内容包括对茶本身的吟咏赞美以及对茶事活动的描绘。一方面,诗人从茶的色香味和功效入手对不同的茶进行描绘和赞叹,以此来表达对茶的喜爱;另一方面,诗人对茶事活动加以细致描写,包括对水的选择、器具的选用、饮茶方式、饮茶环境等等。从宋代茶诗的基本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宋代诗人的饮茶日常和他们流露出的审美情趣。第二,宋代茶诗的情感寄托。在宋代,茶已成为文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也就成了他们诗歌中最常见的情感媒介。他们互相赠茶寄诗或是对坐共饮以敦促友情,他们献茶给父母以传递浓浓亲情和异乡饮茶时的无限乡愁,他们在饮茶活动中感悟人生,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通过茶诗我们走进了宋代文士的内心,了解了宋代茶文化极度繁荣下诗人们的情感世界。第三,宋代茶诗的思想意蕴。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宋代已呈共融之态,同时这形而上的思想与形而下的茶文化又借助文人群体在茶诗中相互碰撞交融在了一起,形成了宋代茶诗丰厚的思想意蕴,无论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和清廉雅志、佛家的禅悟、道家的虚静自然和隐逸、道教的羽化登仙和养生都在茶诗中有所体现,表达出宋代文士的精神追求。总之,宋代诗人通过茶诗表达对饮茶的热爱,抒发着内心的情感与追求,而我们则通过对宋代茶诗的研究了解了茶文化在宋代的风格特点、诗人的饮茶日常、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宋代茶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时代有关茶的种种样貌,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切入点,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宋代文学不可忽视的一面。

陈为人[6](2020)在《《借你一面“照妖镜”》之二 吞咽经济变革苦果的蔡京》文中研究指明引子从修复蔡京墓说起《水浒传》中有这样一句民谣:"但知有蔡京,不知有朝廷。"把蔡京描绘为凌驾皇帝之上,滥增捐税,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怨声载道,激起了宋江、方腊等农民起义。从此,一个"洒下人间都是怨",鼻子上贴块白胶布的大奸臣大贪官形象刻入记忆。《宋史》把蔡京列入"奸臣传",评价他:"天资凶谲,舞智御人""在人主前,额狙伺为固位计""谓当越拘擎之俗,竭四海九州之力以自奉""帝亦知其奸,屡罢屡起,且择与

陈朝晖[7](2019)在《北宋汉藏茶马贸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茶马贸易起源于唐,兴于宋。北宋时期,汉藏茶马贸易发展以熙宁七年(1074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熙宁七年(1074年)前,汉藏茶马贸易逐渐增多,但茶叶未成为易马主要物资,茶马贸易主要处于钱、绢市马阶段,汉藏茶马贸易多以榷场贸易与朝贡贸易为主;熙宁七年(1074年)后,宋朝实行榷茶博马政策,茶叶成为易马主要物资,茶马贸易成为一种制度,茶马贸易迅速发展、兴盛,以榷场贸易为主的茶马贸易成为汉藏经济交流的主要形式。北宋汉藏茶马贸易逐渐繁荣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首先,吐蕃自然地理条件决定吐蕃盛产马,不产茶,但需茶。北宋饮茶风俗的传播进一步刺激了吐蕃对茶叶的需求。其次,北宋茶叶生产大发展,尤其是四川茶叶生产的发展为汉藏茶马贸易奠定了物资基础。再次,北宋监牧不佳,对外市马需求较强。最后,宋与吐蕃特殊的政治军事联盟是茶马贸易发展的政治条件。

闻轩轩[8](2019)在《南北之争与北宋政治》文中研究指明北宋时期的南北士人之争,是中国的地域格局在安史之乱后完成由东西对峙格局向南北竞争格局转变的产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北宋前期实行“重北轻南”的地域政策,北方士人占据政治主导地位,然而伴随着宋太宗朝南方士人群体的不断崛起,双方开始了对政治权力和政治地位的争夺,并在宋真宗朝后期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南北政争。北宋中期的士人中产生了“安静”和“有为”两种政治理念,由于南北方地域文化和社会政治背景的差异,这两种分别较多的体现在北方士人和南方士人身上,由此使得当时的政治改革与南北士人之争扯上了关联:庆历新政即是南方士人逐渐在宋廷中枢权力结构中占据优势地位期间的一次政治改革,其失败促使南北士人群体进行分裂重组,从而形成了宋廷中枢权力结构中的南北平衡格局;至熙丰变法时期,王安石为推行新法,破坏了这一南北平衡的中枢权力格局,导致南北方士人矛盾激化,使得双方围绕着新法推行与否及其南北差异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此外,北宋中期的南北士人还存在着科举取士问题上的理念差异,南方士人的政治形象也出现了不断恶化的现象。北宋后期的南北士人之争和党争呈现出混溶的趋势,无论是元佑初年的新法存废之争、新旧党争,还是旧党内部的洛蜀朔党争,背后都有南北地域因素的影响;元佑后期旧党臣僚对新党再起的警惕、重新执政的新党成员对旧党臣僚的报复性倾轧,及蔡卞、蔡京官员任用上“重北轻南”的倾向,乃至北宋垂危之际的“靖康党论”,都夹杂着南北士人之争的成分;宋室南渡后,北方流寓士人和江南土着士人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政策分歧,并被宋高宗和秦桧所利用,从而对宋金议和与南宋初年政局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北宋处于中国古代南北政治势力消长的关键阶段,故北宋时期的南北士人之争为后世所延续,并奠定了元明清时代南北士人之争的基本形态和发展趋势,深刻影响了帝制中国后期的政治演进。

张致和[9](2019)在《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分析 ——基于北宋江淮盐业发展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区域产业发展能够带动区际运输供给能力的提高和数量的增长,而市场信息传递、产业结构优化、区域资源配置等区际运输供给功能的实现,将扩大区域产品市场、促进区域生产分工、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清晰地反映出来,北宋江淮盐业以及其与漕运等运输方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供应链雏形”的发展历程,就是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发展变化的表现。北宋初期开始,江淮盐业快速发展,而漕运直运法的弊端凸显,无法适应江淮食盐的运输和销售需求。北宋时期,江淮盐业官卖制度与漕运转般法之间产生了特殊的经济关联,形成了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之间的互动关系。北宋江淮盐业在各生产管理、运输供给部门的相互协调之下,形成了可以体现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之间相辅相成关系的“供应链雏形”,本文从江淮盐业内部业务设置、外部业务划分以及转般仓的功能整合等方面,论证了北宋江淮盐业“供应链雏形”的形成。在北宋江淮盐业不断发展,漕运等区际运输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本文对江淮盐业“供应链雏形”的特点、收益、效果进行分析,并由北宋末期蔡京变盐法的举措入手,论述了江淮盐业“供应链雏形”断裂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探讨了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发生变化后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此外,通过对北宋江淮盐业“供应链雏形”形成、发展和断裂历史过程的总结,本文从制度规范机制、市场调节机制两方面,对江淮盐业发展与漕运等区际运输供给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对现代盐业管理的启示与建议。

陈畅[10](2019)在《王珪年谱》文中研究说明王珪(1019-1085),字禹玉,祖籍华阳(今四川成都),生於舒州(今安徽潜山),北宋相臣,工於文章、书法,事迹主要见於李清臣《王文恭公珪神道碑》,以及《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人笔记等。世人对其评价与史实多有龃龉。时人谓之“三旨宰相”,四库馆臣亦言其“人品事业,皆无可取”。勾稽史料,可知王珪於贡举变革、政权更迭等方面颇有政绩。文学方面,其造诣亦称颂於世,宋人辑其诗文爲《华阳集》,後散佚,清人重辑。学界对王珪已有研究,或简略考证其生平,或侧重诗歌创作考述,或着眼施政成绩及其品性考察等。上述研究往往局限於前人的片面描述与碎片化的史料,未能将其纳入社会关系网进行翔实考察,没有稽合各种史料深入全面分析。且就笔者目及所见,未有王珪年谱问世,已有研究未能对王珪生平事迹做深入细致考究。本谱查阅并研读了王珪及其亲友的传记和文集等文献,综合联系王珪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力图客观准确地考察其生平事迹和文学创作。论文对王珪生平事迹及可考作品进行系年,以王珪神道碑、王珪别集爲主要参考文献,兼及同僚书信、同僚碑志、当朝国史、元修宋史、两宋私史、两宋笔记、宋人诗文集等文献,以时间次第排列爲谱。论文共三部分:第一,谱前,简述王珪生平、诗文着作、政治作风等。第二,谱後分年序述谱主的仕途履历与诗文着作。该部分自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至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足六十七年,凡可编年者,一概列入。文献乖违或疑阙处,均出按语考证之。第二,谱後,简叙谱主卒後党争情况。该部分增补宋哲宗、宋徽宗两朝诸事,围绕朝野党争,从王珪卒後被追贬或被改諡、夺諡及平反之事,管窥北宋末季政治图景。

二、论宋徽宗时期茶法的变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宋徽宗时期茶法的变更(论文提纲范文)

(1)宋钦宗朝的宰执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宋钦宗朝的政治军事概况
    第一节 徽宗朝的历史遗留问题
    第二节 对宋徽宗朝旧臣的处置
第二章 宋钦宗朝宰执群体的概况
    第一节 钦宗朝宰执情况总览
    第二节 宋钦宗朝宰执群体的类型分析
    第三节 更换频繁的宰执群体
    小结
第三章 宋钦宗朝宰执群体与靖康时局
    第一节 钦宗与宰执间的关系
    第二节 宰执群体关于宋金和战的争论
    第三节 宋钦宗朝宰执群体与北宋党争余绪
第四章 靖康之变与钦宗朝宰执的个人命运
    第一节 钦宗朝宰执的最后抵抗
    第二节 宰执的不同选择与结局
    第三节 南渡后的钦宗朝宰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钦宗朝宰执群体的任免文书
    二、靖康大事年表
致谢

(2)元代榷茶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及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五、基本史料
第一章 元代榷茶制度的渊源
    第一节 唐代的茶政
        一、唐代征收茶税的开始
        二、唐代时茶税制向榷茶制的转变
    第二节 宋代的茶政
        一、宋代榷茶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宋代茶引法的确立
    第三节 金代的茶政
        一、金代的茶叶榷场贸易
        二、金代茶叶官营贸易
第二章 元代茶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元代茶叶生产与消费
        一、元代的茶叶消费
        二、元代茶叶的消费区域
        三、元代茶叶的生产
    第二节 元代的茶户
        一、茶户的赋役
        二、茶户的获利
        三、茶户的生活状况
    第三节 元代的茶商
        一、茶商的取茶、贩茶程序
        二、茶商的贩茶过程
        三、茶商的经营方式
        四、茶商的赋税负担
第三章 元代的榷茶制度
    第一节 世祖时期榷茶制度的初步构建与发展
        一、元初茶引制度的建立
        二、至元三十年改江南茶法
    第二节 成宗至仁宗时期榷茶制度的调整
        一、成宗、武宗之际的茶政
        二、仁宗时期的茶政改革
    第三节 英宗至顺帝时期茶政逐渐废弛
        一、英宗茶政废弛
        二、文宗时期罢榷茶机构
        三、顺帝时期的茶政与榷茶制度的最终崩溃
    第四节 元代榷茶管理机构与茶运司条画
        一、榷茶管理机构
        二、榷茶运司条画
    第五节 元代的茶课
        一、茶课的制定与征收
        二、茶课在诸色课程中所占比重
        三、茶课变化的原因
        四、元朝茶课税率是100%
第四章 元代的私茶贸易与政府的反击
    第一节 元代的私茶贸易
        一、元代私茶的贩易方式
        二、元代私茶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元代打击私茶法令与措施
        一、世祖时期颁布打击私茶法令
        二、成宗时期强化打击私茶力度
        三、设榷茶批验所—--元朝中后期关防私茶的新举措
        四、元代禁止私茶法汇总
第五章 元代榷茶制度的衰败以及对它的初步认识
    第一节 元代社会破坏榷茶制度的诸种因素
        一、元代政府的肆意征敛
        二、元代吏治日益腐败
        三、病商之政与官商结合
        四、监察制度的失灵
    第二节 对元代榷茶制度的几点认识
        一、元代榷茶制度的三大支柱
        二、元代榷茶制度在元朝财政收入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3)北宋末年的大名府与宋室权力之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几点说明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大名府与北宋政治的关系
    第一节 大名府与北宋的建立
    第二节 大名府的政治地位
    第三节 大名府在北宋末年宋室权力之争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北宋末年宋室之争的由来
        二、大名府与北宋末年宗室之争的关系
第二章 徽、钦之争与大名府守臣的调整
    第一节 金兵南下前的宋室之争与大名府守臣的调整
        一、徽、钦时代大名府守臣调整的由来
        二、守臣调整过程中的政治较量
    第二节 金兵首次南下后的大名府守臣调整
        一、金人南下所带来的宋室之争变化
        二、新环境下大名府守臣之争
    第三节 大名府守臣调整的结局与影响
        一、从“捕盗”到“防秋”的调整
        二、徽、钦矛盾的公开化
第三章 北宋末年大名府的财权之争
    第一节 财权之争的缘起
        一、河北转运使司的财权问题
        二、张慤“摄府事”时期
    第二节 大名府财权之争的经过
        一、王黼时期
        二、李纲宣抚河北时期
        三、河北大元帅府时期
    第三节 大名府财权之争的结果与影响
第四章 北宋末年大名府的军事力量与兵权之争
    第一节 大名府的军事力量
        一、大名府驻军的变化
        二、四总管与三道防线
    第二节 围绕大名府展开的兵权之争
        一、金人第一次南下时的兵权之争
        二、赵野主政与胜捷军之乱
        三、河北大元帅府时期的兵权之争
    第三节 大名府兵权之争的结果与影响
        一、冲突:胜捷军之乱
        二、矛盾:康王与钦宗的摊牌
        三、余波:相关将领的不同命运
第五章 大名府与两宋之际的政治更迭
    第一节 大名府与两宋之际的皇位之争
        一、康王借助大名府确立优势
        二、王安石配享问题
    第二节 大名府与南宋初年的政局
        一、徐处仁复出
        二、杜充主政时期
        三、放弃大名府的原因
        四、金人再次南下
        五、郭永抗金
    第三节 大名府陷落的政治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历史文献
    二、今人论着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宋代茶叶产区、产量及品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专着研究现状
        1.3.2 宋代茶叶产区与茶名
        1.3.3 宋代茶叶产量与价格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及难点
2 宋代茶叶产区与产量
    2.1 宋代茶叶产区
        2.1.1 北宋时期茶叶产区及分布特点
        2.1.2 南宋时期茶叶产区及分布特点
        2.1.3 不同时期茶叶产区的对比
        2.1.4 宋代茶产区与唐代的对比
    2.2 宋代茶叶产量
        2.2.1 北宋时期茶叶产量
        2.2.2 南宋时期茶叶产量
        2.2.3 不同时期茶产量的对比分析
3 宋代茶叶品名
    3.1 宋代东南诸路茶叶
        3.1.1 淮南路茶叶
        3.1.2 江南路茶叶
        3.1.3 两浙路茶叶
        3.1.4 荆湖路茶叶
        3.1.5 福建路茶叶
        3.1.6 广南路茶叶
    3.2 宋代川峡四路茶叶
        3.2.1 成都府路茶叶
        3.2.2 潼川府路茶叶
        3.2.3 利州路茶叶
        3.2.4 夔州路茶叶
    3.3 宋代京西路茶叶
    3.4 宋代京东路茶叶
    3.5 宋代陕西路茶叶
    3.6 宋代茶叶品名的数量分析
4 宋代茶叶发展原因及意义
    4.1 宋代茶叶发展原因
        4.1.1 政治层面
        4.1.2 经济层面
        4.1.3 文化层面
    4.2 宋代茶叶兴盛的历史意义
        4.2.1 提供巨额茶利来源,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4.2.2 维护边疆地区稳定,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4.2.3 茶馆业、陶瓷业兴起发展
        4.2.4 促进茶类生产的演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宋代茶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茶诗概念的界定
    二、茶诗的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一)茶诗的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
第一章 茶文化的发展与宋代茶诗创作的繁荣
    第一节 宋代以前茶文化的发展及茶诗创作
        一、宋代以前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二、宋代以前茶诗的创作及发展
    第二节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及宋代茶诗的高度繁荣
        一、宋代茶文化的发展与发达
        二、宋代茶诗的高度繁荣
第二章 宋代茶诗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宋代茶诗对“茶”的赞咏
        一、宋代茶诗对不同品类茶的关注
        二、宋代茶诗对茶色香味的描绘和赞美
        三、宋代茶诗对茶功效的赞叹
    第二节 宋代茶诗对茶事活动的描写
        一、宋代茶诗对茶叶采制过程的描绘
        二、宋代茶诗对茶艺的描绘
第三章 宋代茶诗的情感寄托
    一、友情
        (一)惠茶
        (二)同饮
    二、孝亲与思乡之情
    三、理想人格的追求
    四、对自身人生境遇及社会现实的关注
第四章 宋代茶诗的思想意蕴
    一、宋代茶诗中的儒家思想
        (一)中庸之道
        (二)清廉雅志
    二、宋代茶诗中的佛家思想
        (一)茶与禅
        (二)宋代茶诗与茶禅一味
    三、宋代茶诗中的道家思想
        (一)羽化登仙与养生思想
        (二)虚静自然与隐逸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6)《借你一面“照妖镜”》之二 吞咽经济变革苦果的蔡京(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从修复蔡京墓说起
一、无能弄臣的才干俱备
二、变革中的变脸
三、改革的红利由谁享
四、党争是集权专制的宿命
五、裁汰冗官成为割削韭菜
六、虚幻盛世的享乐逻辑
尾声“异论相搅”是皇权的驭臣术

(7)北宋汉藏茶马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一)茶马贸易研究
        (二)北宋汉藏茶马贸易研究
        (三)北宋汉藏茶马贸易中其他因素的具体研究
    三、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唐代汉藏茶马贸易起源
    第一节 唐代汉藏茶马贸易起源
    第二节 唐代汉藏茶马贸易起源的原因
        一、“怀柔”民族政策为汉藏茶马贸易起源奠基了政治基础
        二、唐代茶叶生产大发展为汉藏茶马贸易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章 北宋汉藏茶马贸易发展
    第一节 熙宁七年(1074 年)前汉藏茶马贸易情况
        一、熙宁七年(1074 年)前汉藏榷场贸易情况及特点分析
        二、熙宁七年(1074 年)前汉藏朝贡贸易情况及特点分析
    第二节 熙宁七年(1074 年)后汉藏茶马贸易情况
        一、建立茶马贸易体制
        二、熙宁七年(1074 年)后汉藏榷场贸易情况
        三、熙宁七年(1074 年)后汉藏榷场贸易特点分析
第三章 北宋汉藏茶马贸易发展原因
    第一节 吐蕃自然地理环境与茶叶需求
        一、吐蕃自然地理环境不宜产茶
        二、饮茶风俗的形成进一步刺激了吐蕃对茶叶的需求
    第二节 北宋茶叶生产大发展
        一、四川农业地理环境适合茶树种植
        二、北宋四川茶叶生产大发展
    第三节 北宋监牧不佳
        一、宋仁宗以前监牧效果不佳
        二、宋仁宗以后监牧养马进一步衰落
    第四节 宋蕃联盟抗夏为汉藏茶马贸易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一、宋与辽、夏政治关系及马匹贸易情况
        二、宋蕃联盟抗夏是茶马贸易发展的政治基础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南北之争与北宋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北宋南北势力消长方面
        (二)北宋南北士人与官僚方面
        (三)北宋官员南北构成方面
        (四)北宋科举南北差异方面
        (五)北宋南北士人与政争方面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天下大势分为南北”——北宋南北政治地域格局的形成与确立
    一、中国古代地域格局变迁之大势
        (一)东西对峙格局的发展和演进趋势
        (二)东西对峙向南北竞争格局的过渡
    二、晚唐五代南北政治势力的发展
        (一)北方政局变迁中的士人分化
        (二)南方士人群体性特征的形成
    三、宋初的地缘政治与南北政策
        (一)“南北异术”的集权统一策略
        (二)“承北”与“重北轻南”政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江南不能与中土等”——北宋前期南北士人群体的构成与冲突
    一、宋初北方士人群体的优势地位
        (一)北方士人优势地位成因再探索
        (二)“不用南人为相”诸问题新识
    二、宋初南方士人群体构成的变化
        (一)影响南方降臣入宋境遇的因素
        (二)宋太宗朝科举与南方士人崛起
    三、北宋南北士人之争的初起与激化
        (一)南方士人所受的排挤及其反击
        (二)南北之争与宋真宗后期的政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别南北,此深可虑”——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与南北士人之争
    一、士人政治理念与南北地域之关系
        (一)“安静”与“有为”的政治理念
        (二)两种政治理念在南北地域的体现
    二、庆历新政与南北士人的分裂重组
        (一)南北士人之争视野下的庆历新政
        (二)庆历新政后南北平衡格局的形成
    三、熙丰变法与南北士人的长期对立
        (一)王安石与南北平衡格局的破坏
        (二)变法期间南北士人的矛盾冲突
    四、南北士人的科举与政治话语冲突
        (一)南北士人关于科举取士的争论
        (二)南方士人负面政治形象的演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南分北,偏而不还”——北宋后期南北士人之争与党争的混溶
    一、南北士人与新法存废及新旧党争
        (一)南北士人在役法上的不同理念
        (二)元佑新旧党争的南北地域因素
    二、“更化”“绍述”下的南北士人
        (一)洛蜀朔党争中的南北地域问题
        (二)新党复起与绍圣后的南北士人
    三、北宋南北之争的影响及后世回响
        (一)南北士人与两宋之际政治更迭
        (二)北宋南北士人之争的历史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今人论着
        (一)着作
        (二)论文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分析 ——基于北宋江淮盐业发展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文献综述
        (二) 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点
        (二) 研究的难点
        (三)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的理论分析
    一、区际运输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
    二、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
    三、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内涵与比较
第三章 区际运输供给与北宋江淮盐业发展
    一、北宋漕运转般法的设立与江淮盐业的发展
        (一) 漕运转般法对直运法的取代
        (二) 盐业官卖制度与漕运转般法
    二、江淮盐场内部业务独立
        (一) 生产业务管理
        (二) 物料及赋税管控业务管理
        (三) 仓储业务管理
        (四) 配送业务管理
    三、转般仓对江淮盐业内部功能整合
        (一) 物料管理功能整合
        (二) 装配管理功能整合
    四、江淮盐业外部业务划分
        (一) 运输区间划分
        (二) 运输权责划分
        (三) 管理权责划分
第四章 北宋江淮盐业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的分析
    一、运行特点和效果分析
        (一) 运行特点分析
        (二) 运行效果分析
    二、与“第三方物流供应部门”的合作收益分析
        (一) 作业收益
        (二) 经济收益
    三、北宋江淮盐业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的断裂分析
        (一) 蔡京变盐法的举措
        (二) “供应链雏形”断裂产生的影响
    四、北宋江淮盐业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的机制分析
        (一) 制度规范机制
        (二) 市场调节机制
        (三) 互动发展机制
第五章 北宋江淮盐业对现代盐业运输供给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维持食盐专营,谨慎进行食盐市场化
    二、明确监督机制,切实打破工业盐垄断
    三、创新优化组织结构,完善食盐产业供应链
    四、全面构建、升级盐业网络化供应链
    五、紧贴市场需求,开发多元盐业产品
参考文献
致谢

(10)王珪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谱前
正谱
    宋真宗天禧三年 己未 一○一九年 一岁
    宋仁宗天圣二年 甲子 一○二四年 六岁
    宋仁宗天圣三年 乙丑 一○二五年 七岁
    宋仁宗天圣五年 丁卯 一○二七年 九岁
    宋仁宗明道元年 壬申 一○三二年 十四岁
    宋仁宗明道二年 癸酉 一○三三年 十五岁
    宋仁宗康定元年 庚辰 一○四○年 二十二岁
    宋仁宗庆历元年 辛巳 一○四一年 二十三岁
    宋仁宗庆历二年 壬午 一○四二年 二十四岁
    宋仁宗庆历三年 癸未 一○四三年 二十五岁
    宋仁宗庆历四年 甲申 一○四四年 二十六岁
    宋仁宗庆历五年 乙酉 一○四五年 二十七岁
    宋仁宗庆历六年 丙戌 一○四六年 二十八岁
    宋仁宗庆历七年 丁亥 一○四七年 二十九岁
    宋仁宗庆历八年 戊子 一○四八年 三十岁
    宋仁宗皇佑元年 己丑 一○四九年 三十一岁
    宋仁宗皇佑二年 辛卯 一○五○年 三十二岁
    宋仁宗皇佑三年 辛卯 一○五一年 三十三岁
    宋仁宗皇佑四年 壬辰 一○五二年 三十四岁
    宋仁宗皇佑五年 癸巳 一○五三年 三十五岁
    宋仁宗至和元年 甲午 一○五四年 三十六岁
    宋仁宗至和二年 乙未 一○五五年 三十七岁
    宋仁宗嘉佑元年 丙申 一○五六年 三十八岁
    宋仁宗嘉佑二年 丁酉 一○五七年 三十九岁
    宋仁宗嘉佑三年 戊戌 一○五八年 四十岁
    宋仁宗嘉佑四年 乙亥 一○五九年 四十一岁
    宋仁宗嘉佑五年 庚子 一○六○年 四十二岁
    宋仁宗嘉佑六年 辛丑 一○六一年 四十三岁
    宋仁宗嘉佑七年 壬寅 一○六二年 四十四岁
    宋仁宗嘉佑八年 癸卯 一○六三年 四十五岁
    宋英宗治平元年 甲辰 一○六四年 四十六岁
    宋英宗治平二年 乙巳 一○六五年 四十七岁
    宋英宗治平三年 丙午 一○六六年 四十八岁
    宋英宗治平四年 丁未 一○六七年 四十九岁
    宋神宗熙宁元年 戊申 一○六八年 五十岁
    宋神宗熙宁二年 乙酉 一○六九年 五十一岁
    宋神宗熙宁三年 庚戌 一○七○年 五十二岁
    宋神宗熙宁四年 辛亥 一○七一年 五十三岁
    宋神宗熙宁五年 壬子 一○七二年 五十四岁
    宋神宗熙宁六年 癸丑 一○七三年 五十五岁
    宋神宗熙宁七年 甲寅 一○七四年 五十六岁
    宋神宗熙宁八年 乙卯 一○七五年 五十七岁
    宋神宗熙宁九年 丙辰 一○七六年 五十八岁
    宋神宗熙宁十年 丁巳 一○七七年 五十九岁
    宋神宗元丰元年 戊午 一○七八年 六十岁
    宋神宗元丰二年 己未 一○七九年 六十一岁
    宋神宗元丰三年 庚申 一○八○年 六十二岁
    宋神宗元丰四年 辛酉 一○八一年 六十三岁
    宋神宗元丰五年 壬戌 一○八二年 六十四岁
    宋神宗元丰六年 癸亥 一○八三年 六十五岁
    宋神宗元丰七年 甲子 一○八四年 六十六岁
    宋神宗元丰八年 乙丑 一○八五年 六十七岁
    宋哲宗元佑元年 丙寅 一○八六年
    宋哲宗绍圣四年 丁丑 一一○九七年
    宋徽宗元符三年 庚辰 一一○○年
    宋徽宗崇宁二年 癸未 一一○三年
    宋徽宗崇宁三年 甲申 一一○四年
    宋徽宗大观二年 戊子 一一○八年
    宋徽宗政和三年 癸巳 一一一三年
    宋徽宗政和六年 丙申 一一一六年
附录一 王珪世系图
附录二 李清臣《王文恭公珪神道碑》原文
附录三 《宋史·王珪传》原文
参考文献
後记

四、论宋徽宗时期茶法的变更(论文参考文献)

  • [1]宋钦宗朝的宰执群体研究[D]. 秦思源. 河北大学, 2021(02)
  • [2]元代榷茶制度研究[D]. 于悦.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北宋末年的大名府与宋室权力之争[D]. 郭泽华.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宋代茶叶产区、产量及品名研究[D]. 王超.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5]宋代茶诗研究[D]. 吴泽. 渤海大学, 2020(05)
  • [6]《借你一面“照妖镜”》之二 吞咽经济变革苦果的蔡京[J]. 陈为人. 社会科学论坛, 2020(02)
  • [7]北宋汉藏茶马贸易研究[D]. 陈朝晖.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南北之争与北宋政治[D]. 闻轩轩. 河南大学, 2019(01)
  • [9]区域产业发展与区际运输供给关系分析 ——基于北宋江淮盐业发展的启示[D]. 张致和.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10]王珪年谱[D]. 陈畅.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宋徽宗时期茶法的变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