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莲藕田套种晚稻双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熊文江,隋新,王深研,王玉鑫,房欣[1](2019)在《3ZF-1200型辊笼式中耕除草机关键机构及参数确定》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现3ZF-1200型辊笼式中耕除草机的关键机构结构设计及关键部件参数的确定,并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表明:该机采用倾斜旋转的辊笼式除草装置,杂草除净率高、碎土效果好;辅助对行装置可保证除草装置的精准随行定位。该机能完成除草、松土、施肥、培土和起垄等多项复式作业,减少田间作业次数,降低作业成本。
李华[2](2019)在《土生土长:人土关系的人类学阐释 ——以柳江百朋镇为例》文中提出人土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永恒话题。人离不开土,没有土地的依托,人类将无法生存;土也依附于人,土地的利用与保护必须有人类的参与。人与土是“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关系。但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的急速发展而导致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也日趋严重,使得怎样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持续有效地发展经济,成为人们日益共同关注的焦点。生态文化研究者认为,小型土着社会更具有深厚的实践性环境知识,是经过数代人与环境亲密接触后积累起来的经验与教训。生活在广西柳江百朋稻作区的壮族人民,利用其世代先民遗留下来的生产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深入挖掘土地的利用价值,且予以及时的保护与给养,使之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效益。本文以农作物的变迁为切入点,以柳江百朋稻作区为例,运用人类学的理论,通过深度访谈、参与观察、收集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梳理了百朋稻作区农作物变迁的基本脉络,探讨了当地农民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与发展当地经济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百朋人由种植水稻转变为种植莲藕的变迁分析,试图为土地利用与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也为因地制宜地发挥各地区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持续发展各地经济提供了一个有迹可循的人类学实证模式。本论文包括绪论、主体和结语的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交代了研究缘起、目的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相关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介绍了调查点的基本概况,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内容,使之对百朋镇的生态文化环境有一个整体的认知;第三部分从“土生稻”讲起,通过描述百朋镇种植稻谷的历史渊源、以稻为核心的时间与空间对本地壮族人民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以及由种植水稻而产生的农耕文化的民间信仰,揭示了土地对于百朋人物质及精神需求的重要性;第四部分以“土生藕”为核心,讲述了百朋种植莲藕的发展历程,并运用生态人类学的理论通过对稻变藕的劳作变迁的对比分析,说明这一生计农作物改变的必然性与必要性;第五部分的“土生莲”,通过描述旅游背景下莲藕种植的业态延伸发展,以举办荷花节为核心,展现了当地民众以生态为依托,充分发掘本地自然资源潜力“为我所用”的才智,以及由此导致的生计方式的转变而引起的本土社会文化的变迁。最后的结语,总结百朋人在土地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效并持续地发展本地莲藕产业,“以土生藕、以藕生莲”,在充分开发利用土地的同时,不忘给予其营养的反哺,最终达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理想模式。
葛松荣[3](2019)在《宾阳县黎塘镇蔬菜专家大院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浅析》文中提出宾阳县黎塘镇蔬菜专家大院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2012-2013年实施,搭建科技与农民直接对接平台,建立蔬菜高产栽培示范基地。实行"专家大院+合作社+基地+农民"科技服务体系新模式,示范推广莲藕套种、晚稻栽培、胡萝卜高产栽培等创新集成技术。创新服务新模式已广泛推广,筛选的新品种、创新集成技术,已逐步推广到宾阳县以外的许多地区,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刘义满[4](2018)在《水生蔬菜答农民问(11):适宜莲藕栽培的模式主要有哪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年来,笔者经常接到莲藕等水生蔬菜种植户的咨询,他们大多是农民,也有企业家。笔者也经常到全国各产区进行现场调研及技术咨询和讲座,到各级广播电台农业节目中进行咨询和讲座。在与种植户的交流中,接触到了大量从种植者角度提出来的问题。最近几年,更是通过电话、彩信、微信、QQ及电子邮件等方式,接触到大量从事莲藕等水生蔬菜种植的年轻人提出的问题。为此,笔者对种植者特别是青年种植者提出的部分问题进行整理,并力求进行较为全面的回答。
顾姝斌[5](2015)在《湖州市水生蔬菜高效种植模式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水生蔬菜是湖州市主导蔬菜产品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在4 000 hm2左右,以茭白、莲藕、水稻、慈姑为主。调查湖州市水生蔬菜不同种植模式,总结分析6种高效种植模式的茬口安排、栽培技术、模式特点和生产效益。
胡德风[6](2012)在《潜江市莲籽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认为莲籽及其副产品既具有营养保健功能,又具有药用价值,还可作为观赏景点,用途极为广泛,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发展莲籽产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资源合理利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是促进生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就地转化农民工,促进家庭和睦,农村人员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利条件。莲籽产业在潜江市是一个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潜江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莲籽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因此迫切要研究该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优化种植结构,使莲籽产业在潜江市发展壮大,走一条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健康发展道路。本文分析了国内外莲籽产业发展状况。通过发放问卷和深入企业、农户访谈的方式,重点调查了潜江市莲籽历年种植规模、产值及效益,发展趋势,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模式,企业加工能力、加工产品情况,质量安全情况,潜江市的区位优势、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技术条件、适宜莲籽种植的面积等方面的内容。调查清楚了潜江市莲籽产业的现状,认为潜江市莲籽产业发展速度快,合理利用了资源,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还存在发展不够、加工能力不足、技术人才短缺、政策支持少、价格起伏大、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强宣传,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充分利用现有的适宜种莲的水面资源扩大莲籽种植面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莲籽产业纳入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奖补范围,完善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招商引资,实行规模化种植,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加工能力,由龙头企业来带动整个莲籽产业发展;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引入莲籽种植、加工急需的人才;同时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增加检测范围,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确保莲籽产品质量安全。由此推动潜江市莲籽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辛德育,王华生,黄及贵,谢茂昌[7](2012)在《稻藕套种田与常规种植田晚稻主要病虫发生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了2009—2010年稻藕套种田及常规种植田的3种主要水稻病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纹枯病的发生情况。在水稻分蘖期到乳熟期内每5d对水稻病虫害发生量系统调查1次,共调查11次。结果表明:套种田比常规田病虫害发生轻,且总体差异显着。因此,从植保角度来看,稻藕套种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从而有助于农民获得莲藕和水稻的双重收益。
谢承祥,梁华清[8](2011)在《浅谈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详细介绍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充分利用莲藕和晚稻同一水生性,不同的生长季节进行时空搭配。主要包括品种的选择、选地耙田、莲藕种植、肥水管理、晚稻育秧、晚稻插秧、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内容,为莲藕生产提供参考。
梁农贵,韦中定,韦受爱[9](2010)在《莲藕套种晚稻栽培技术》文中指出从品种选择、种植季节、茬口安排、田间管理、病虫防治等方面,介绍了莲藕套种晚稻栽培技术,旨在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复种指数,增加生产者经济收入。
吴加全,张文,韦永格,陈耀智,覃永秋[10](2010)在《稻田套种莲藕留种与优质高效生态栽培模式初探》文中提出介绍了稻田套种莲藕留种与优质高效生态栽培模式,主要包括:稻田选择、莲藕种植及晚稻种植等,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二、莲藕田套种晚稻双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莲藕田套种晚稻双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3ZF-1200型辊笼式中耕除草机关键机构及参数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 1 总体目标及关键机构 | 
| 1.1 总体目标确定 | 
| 1.2 关键机构结构设计 | 
| 1.2.1 辅助对行装置 | 
| 1.2.2 辊笼式除草总成 | 
| 1.2.3 铧式培土装置 | 
| 2 关键部件参数确定 | 
| 2.1 除草辊关键参数 | 
| 2.2 除草辊的运动特性 | 
| 2.3 辊笼式中耕除草机主要技术参数 | 
| 3田间试验 | 
(2)土生土长:人土关系的人类学阐释 ——以柳江百朋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 | 
| 1.研究缘起 |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 1.生态人类学的相关研究 | 
| 2.文化变迁的相关研究 | 
| 3.关于柳江县百朋镇的研究 |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 1.研究思路 | 
| 2.研究方法 | 
| 一、调查点的文化生态背景 | 
| (一)自然地理环境与生计模式 | 
| (二)人文环境 | 
| 1.村落建制 | 
| 2.历史传说 | 
| 3.信仰习俗 | 
| 二、土生稻 | 
| (一)稻的历史 | 
| (二)与稻作文明相伴生的节令习俗 | 
| (三)与稻作文明相伴生的空间格局 | 
| (四)与稻作文明相伴生的土地信仰 | 
| (五)种植水稻的困境 | 
| 三、土生藕 | 
| (一)藕的发展历程 | 
| 1.莲藕种植发轫期(1986—1994 年) | 
| 2.莲藕种植扩展期(1995—1999 年) | 
| 3.莲藕种植稳步期(2000—2010 年) | 
| 4.莲藕种植创新期(2011 至今) | 
| (二)稻变藕之劳作变迁 | 
| (三)稻变藕之变迁动因 | 
| 1.经济的需要 | 
| 2.政府的支持 | 
| 3.技术的保障 | 
| (四)稻变藕之生态人类学分析 | 
| 四、土生莲 | 
| (一)莲生节 | 
| (二)节之美 | 
| (三)节之瑕 | 
| (四)多维透视:文化变迁理论的解释 | 
| 1.生计模式的变迁 | 
| 2.时间观念的变迁 | 
| 3.空间布局的变迁 | 
| 4.信仰观念的变迁 | 
| 5.精神需求的变迁 | 
| 结语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3)宾阳县黎塘镇蔬菜专家大院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 0 引言 | 
| 1 蔬菜专家大院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方法 | 
| 1.1 搭建科技与农民直接对接平台 | 
| 1.2 示范推广新品种和创新集成技术 | 
| 1.2.1 莲藕套种晚稻技术。 | 
| 1.2.2 胡萝卜高产栽培技术。 | 
| 2 蔬菜专家大院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结果分析 | 
| 2.1 示范区经济效益分析 | 
| 2.2 示范区社会效益分析 | 
| 3 蔬菜专家大院建设与创新能力讨论 | 
| 3.1 蔬菜专家大院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的亮点 | 
| 3.2 蔬菜专家大院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的问题与策略 | 
| 4 结语 | 
(4)水生蔬菜答农民问(11):适宜莲藕栽培的模式主要有哪些?(论文提纲范文)
| 1 莲藕与栽培模式有关的主要因素 | 
| 2 莲藕单一栽培模式 | 
| 2.1 莲藕常规单一栽培模式 | 
| 2.2 莲藕返青早熟栽培模式 | 
| 2.3 莲藕双季栽培模式 | 
| 2.4 莲藕延迟采收栽培模式 | 
| 3 莲藕—水生作物轮作模式 | 
| 3.1 莲藕—水稻 | 
| 3.2 莲藕—荸荠 (慈姑、水蕹菜、豆瓣菜、水芹) | 
| 4 莲藕—旱生作物轮作模式 (水旱轮作模式) | 
| 5 莲藕—鱼 (泥鳅、黄鳝、小龙虾等) 种养结合模式 | 
| 5.1 莲藕—鱼种养结合模式 | 
| 5.2 莲藕—小龙虾种养结合模式 | 
| 6 莲 (莲藕、莲籽、莲花) —乡村文化旅游体验模式 | 
(5)湖州市水生蔬菜高效种植模式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 1茭稻2年3收轮作模式 | 
| 1. 1茬口安排 | 
| 1. 2栽培技术 | 
| 1. 3模式特点 | 
| 1. 4应用实例 | 
| 2甜瓜-慈姑1年2收轮作模式 | 
| 2. 1茬口安排 | 
| 2. 2栽培技术 | 
| 2. 3模式特点 | 
| 2. 4应用实例 | 
| 3南瓜-茭白-樱桃番茄2年4收轮作模式 | 
| 3. 1茬口安排 | 
| 3. 2栽培技术 | 
| 3. 3模式特点 | 
| 3. 4应用实例 | 
| 4茭田养鱼模式 | 
| 4. 1栽培技术 | 
| 4. 2模式特点 | 
| 4. 3应用实例 | 
| 5藕田套养泥鳅黄鳝种养模式 | 
| 5. 1栽培技术 | 
| 5. 2模式特点 | 
| 5. 3应用实例 | 
| 6藕田套养甲鱼模式 | 
| 6. 1栽培技术 | 
| 6. 2模式特点 | 
| 6. 3应用实例 | 
| 7小结与讨论 | 
(6)潜江市莲籽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国内外莲籽产业状况 | 
| 1.1 莲籽的定义 | 
| 1.2 莲的分类 | 
| 1.3 莲在中国的分布 | 
| 1.4 国外莲籽产业情况 | 
| 1.5 中国莲籽产业情况 | 
| 1.5.1 中国莲籽种植状况 | 
| 1.5.2 中国莲籽新品种研究状况 | 
| 1.5.3 莲籽深加工研究进展 | 
| 1.5.4 莲籽种植技术及高效模式研究进展 | 
| 1.5.5 莲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 1.6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 第二章 潜江市发展莲籽产业所具有的条件 | 
| 2.1 区位优势及交通条件 | 
| 2.2 全市农业基本状况 | 
| 2.3 资源及基础设施条件 | 
| 2.3.1 水资源条件 | 
| 2.3.2 气候条件 | 
| 2.3.3 土壤条件 | 
| 2.3.4 基础设施条件 | 
| 2.4 人文技术条件 | 
| 第三章 潜江市莲籽产业发展现状 | 
| 3.1 潜江市莲籽产业发展现状 | 
| 3.1.1 发展速度快、形成一定规模 | 
| 3.1.2 经济效益好、促进农民增收 | 
| 3.1.3 组织化程度高、带动能力强 | 
| 3.1.4 产品质量好、市场竞争力强 | 
| 3.2 潜江市莲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 3.2.1 宣传不足、发展不够 | 
| 3.2.2 加工技术落后、加工能力较弱 | 
| 3.2.3 缺乏品牌支撑 | 
| 3.2.4 政策支持力度小、基础设施薄弱 | 
| 3.2.5 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技术服务落后 | 
| 3.2.6 莲稻、莲鱼、莲虾争地矛盾突出 | 
| 3.2.7 市场不健全、价格不稳定 | 
| 3.2.8 生态环境恶化、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 
| 第四章 潜江市莲籽产业发展对策 | 
| 4.1 做好规划、积极发展莲籽生产 | 
| 4.1.1 合理规划、加强宣传 | 
| 4.1.2 促进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种植 | 
| 4.1.3 结合旅游业发展莲籽生产 | 
| 4.1.4 加强农村合作组织建设 | 
| 4.2 招商引资,提高产业化水平 | 
| 4.2.1 积极招商引资、提高加工能力 | 
| 4.2.2 加强品牌建设 | 
| 4.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 4.4 强化科技服务 | 
| 4.4.1 引进农业技术人才 | 
| 4.4.2 搞好技术培训与田间指导 | 
| 4.4.3 推广共生模式解决争地矛盾 | 
| 4.5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 
| 4.5.1 兴建交易市场 | 
| 4.5.2 加强市场信息系统建设 | 
| 4.6 健全检测体系、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 
| 4.6.1 推进标准化生产、保护生态环境 | 
| 4.6.2 加快三品认证、健全监管检测体系 |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 5.1 莲籽及其加工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 
| 5.2 潜江市莲籽产业发展条件较好 | 
| 5.3 潜江市莲籽产业发展速度快,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 
| 5.4 潜江市莲籽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 
| 5.5 莲籽产业化经营必须由龙头企业带动发展 | 
| 5.6 莲籽产业发展需给予政策和项目支持 | 
| 5.7 莲籽产业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保障 | 
| 5.8 需加强莲籽产业相关研究工作,加快成果转化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导师签名 | 
(7)稻藕套种田与常规种植田晚稻主要病虫发生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1 试验设计 | 
| 1.1 试验小区 | 
| 1.2 试验作物 | 
| 1.3 调查方法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稻飞虱发生情况 | 
| 2.2 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 | 
| 2.3 稻纹枯病发生情况 | 
| 3 原因分析 | 
| 3.1 套种对水稻害虫有防避作用 | 
| 3.2 套种田低密度制约稻病发生 | 
| 4 结论与讨论 | 
(10)稻田套种莲藕留种与优质高效生态栽培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 1 稻田选择 | 
| 2 莲藕种植 | 
| 2.1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 
| 2.2 田间管理 | 
| 2.3 病虫害防治 | 
| 2.4 采收 | 
| 2.5 莲藕留种 | 
| 3 晚稻种植 | 
| 3.1 培育壮秧 | 
| 3.2 合理密植 | 
| 3.3 田间管理 | 
| 3.4 病虫害防治 | 
四、莲藕田套种晚稻双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3ZF-1200型辊笼式中耕除草机关键机构及参数确定[J]. 熊文江,隋新,王深研,王玉鑫,房欣. 现代化农业, 2019(12)
 - [2]土生土长:人土关系的人类学阐释 ——以柳江百朋镇为例[D]. 李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3]宾阳县黎塘镇蔬菜专家大院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浅析[J]. 葛松荣.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03)
 - [4]水生蔬菜答农民问(11):适宜莲藕栽培的模式主要有哪些?[J]. 刘义满. 长江蔬菜, 2018(09)
 - [5]湖州市水生蔬菜高效种植模式调查[J]. 顾姝斌. 浙江农业科学, 2015(03)
 - [6]潜江市莲籽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D]. 胡德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07)
 - [7]稻藕套种田与常规种植田晚稻主要病虫发生对比研究[J]. 辛德育,王华生,黄及贵,谢茂昌. 植物保护, 2012(03)
 - [8]浅谈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J]. 谢承祥,梁华清. 广西农学报, 2011(05)
 - [9]莲藕套种晚稻栽培技术[J]. 梁农贵,韦中定,韦受爱. 广西热带农业, 2010(06)
 - [10]稻田套种莲藕留种与优质高效生态栽培模式初探[J]. 吴加全,张文,韦永格,陈耀智,覃永秋.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