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良师”觅“益友”(论文文献综述)
张涛[1](2022)在《读书才是最好的备课——从“华亭一中好课堂”到“平凉好课堂”》文中认为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这种准备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阅读。尽管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阅读不是为了明天上课。"但是据我从教、参赛经历,相比其他显然读书才是最好的备课。尤其最近参加2021年"课程思政+创新课堂"理念下"平凉好课堂"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就更是如此。于漪老师说:"老师们最缺失的不是教学的技能技巧,而是思想与批判性思维。思维才有力量!就教育来说,一所学校、一名教师确实要思考思想如何提升,
吕常媛[2](2021)在《荀子的修身方法及其当代启示——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文中提出儒家修身不仅在调养身体方面下功夫,更注重心灵方面的修养。质言之,修身的"身"是身与心的结合,修身旨在提高道德修养,以此来塑造理想人格。通过修身来塑造理想人格涉及实践层面,直指方法问题,荀子修身方法相较于孔孟更具实效性、普适性。在人的修养方面,荀子更加注重后天人为的作用,为了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他提出了隆礼好义、隆师亲友、治气养心、修然自存、注错习俗、化性起伪的修身方法,这些修身方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黄德海[3](2021)在《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文中指出金克木,一代学人,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学贯东西,知兼古今,以小学学历而卓然成家,和季羡林、张中行、邓中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本文按年谱体例分上、中、下三编,以学习时代、为师时代、神游时代为界,细致梳理先生近九十年的传奇人生,得窥先生读书与治学的独到之处。青年学者黄德海以至诚之心、文学之笔,沿途追索,处处志之,甚而独出新裁,引领读者跟随先生足迹,去读书"偷学问",开阔视野。如此,经由两代学人之循循善诱,令人得悟先生自学之方法及自强之信念。这一部编年录,演化成并非虚构的成长小说,对于喜欢读书之人,甚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都有诸多启迪意义,亦给后生晚辈留下一份珍贵的生命记录。
赵新,张锐,郭晓琴,程俊伟,卫萌[4](2021)在《材料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四年一贯制”过程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校建设新工科的背景下,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材料类专业实施了"毕业论文(设计)四年一贯制"改革,毕业论文质量和毕业生科研创新能力逐年提高。文章提出了"毕业论文(设计)四年一贯制"过程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选题管理、开题管理、中期管理、答辩与成绩管理四大模块。实践表明:该体系有利于导师因材施教,有利于提高毕业生质量,有利于"毕业论文(设计)四年一贯制"的复制推广。
郭继鸿[5](2021)在《百岁凌云志》文中提出人生就是一次身体与灵魂的旅行,而人生路上的脚印、汗水与诗篇,则是意念与智者的心灵婉约。仅隔几年,我竟两次为期颐老叟朝贺百岁之喜。两位长者都是我致臻的忘年交,又是我的良师益友(图1)。[智者长寿]第一位是石毓澍教授,为他庆贺百岁生日时他已旅居澳大利亚的悉尼。初始,我寄上了贺寿的印章,镌刻的"冰流"两字是对他的仰止敬意(图2)。后又在2018年2月,我专程飞悉尼,
杨舒佳[6](2021)在《《神农本草经》训诂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训诂学则是沟通古今的桥梁,是解读古籍文献的重要工具。本课题以历代《本经》训诂类着作中《本经》的365味药物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学的角度,对《本经》训诂的产生、发展等全过程进行梳理,揭示《本经》历代训诂之间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同时在对每个时代《本经》注释以训诂学视角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论述《本经》训诂与普通训诂学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归纳《本经》训诂中所体现的本草训释特点,以期为当今本草学、中医古籍训诂研究提供借鉴。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学、历史学、训诂学的方法,并在研究过程中采取综合研究与典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另外结合比较法,横向比较《本经》训诂与普通训诂及当时学术关系,纵向比较各时代《本经》训诂的继承与发展。论文主体按照《本经》训诂的历史分期进行研究,先秦两汉是本草训诂的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是《本经》训诂的奠基时期,《本草经集注》的着成标志着“集注”训诂体式的确立;隋唐五代是《本经》训诂的发展时期,表现为《新修本草》在训诂内容、方法上的突破;宋金是繁荣时期,主要是《证类本草》内部《本草图经》等对《尔雅》等训诂学成果的关注和应用,集解之训诂材料、为难字注音、本草名物训诂的极大丰富,以及在训诂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元明是转折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和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共同形成了《本经》训诂的转折,前者是在训诂内容上取得名物训诂巨大成就的同时,完成了由本草名物训诂、名实考订向阐释药理的转变,后者则是完成了训诂着作类型的转型,即由以《本经》为核心的层层补注转向了专于《本经》经文药性药理探讨的训诂;清代为《本经》训诂的鼎盛时期,训诂着作的大量增加,训诂内容的极大丰富,乾嘉考据学主要方法的正确使用等,使得《本经》训诂取得显着成就。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历代《本经》训诂对前代皆有所继承与发展,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共性特点。第二,宋金时期的《本经》训诂具有区别于普通训诂学的显着特点:递相补训,图文互释及以方释药;《本经》训诂在元明时期形成由本草名物训诂到本草药性药理解说的转折;清代乾嘉时期训诂学的兴盛对《本经》训诂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本经》训诂因本草具有药物属性,故可以通过临床实践的方式进行验证,这一点是与普通训诂学的名物训诂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图文互释及以方释药是《本经》训诂的有效途径和特殊之处。第四,《本经》训诂的起源与发展,同时也体现出对本草药物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从名物训诂发展到药性药理阐释。本文首次对《神农本草经》的训诂史作出系统的梳理、归纳总结,有利于对古代《本经》训诂形成整体的观照。首先,本文提出了《本经》训诂着作具有两种类型:一是以陶弘景整理的《本经》为传承系统的主流本草着作,即《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二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以注疏《本经》为撰述思想的本草着作。进而通过对《本经》训诂的产生、发展等过程进行梳理,探讨了各个时期《本经》的训诂体例、训诂内容、训诂方法、训诂特点、训诂成就及不足,对于部分有争议的本草问题进行考证,有助于全面了解《本经》的训诂情况及本草训诂的独特之处,对于深入理解《本经》经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其次,本文对于宋金时期及清代的《本经》训诂研究具有独到之处,前者提出了该时期《本经》训诂有“整体训诂”与“内部训诂”之分,药图、药方是《本经》训诂的独特内容,图文互释、以方释药是《本经》训诂的独特方式,并指出为《本经》难字注音是在宋代时大量出现,是区别于其他历史时期的重要特点;后者则对《本经》训诂内容详细探讨,总结其规律,归纳其方法,指出《本经》训诂的特有句式,对于理解《本经》经文,读懂经文注释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最后,本文从普通训诂学视角审视《本经》训诂,考察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反思二者存在的共性问题,揭示本草训释的独有内容(药图及药方)及特点(图文互释、以方释药、句式应用等),总结历代《本经》(药物)训诂的共性特点,并从历史学角度总结历代《本经》训诂的继承与创新,分析本草训诂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特征,可以为当今本草学、中医训诂学研究提供借鉴。
张宏生[7](2021)在《山川、旅途与诗思——清代女性诗歌中的行旅书写》文中研究说明清代女性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其诗歌创作增添了新的内容,尤以行旅诗最为突出。女性行旅多是随宦,旅途的艰难,奇僻的感受,流亡的伤怀,使清代女性行旅诗打上了时代的印痕。清代女诗人还借助题画、游仙和梦境等神游的方式去释放精神,这也成为行旅诗的重要补充。
王振宇[8](2021)在《姚文然交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旻[9](2021)在《当代晋商题材历史小说研究》文中认为
杨雷[10](2021)在《王闿运《唐诗选》研究》文中认为
二、寻“良师”觅“益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寻“良师”觅“益友”(论文提纲范文)
(2)荀子的修身方法及其当代启示——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隆礼好义,隆师亲友 |
二、治气养心,修然自存 |
三、注错习俗,化性起伪 |
四、荀子修身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一)“隆师亲友”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榜样示范 |
(二)“治气养心”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养成 |
(三)“注错习俗”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环境熏陶 |
(3)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论文提纲范文)
上编 学习时代 |
明末清初 |
道光年间 |
1861年 |
1894年 |
1906年 |
1907年 |
1911年 |
1912年 1岁(6) |
1913年 2岁 |
1914年 3岁 |
1915年 4岁 |
1916年 5岁 |
1917年 6岁 |
1918年 7岁 |
1919年 8岁 |
1920年 9岁 |
1921年—1925年 10—14岁(10) |
1926年 15岁 |
1927年 16岁 |
1928年 17岁 |
1929年 18岁 |
1930年 19岁 |
1931年 20岁 |
1932年 21岁 |
1933年 22岁 |
1934年 23岁 |
1935年 24岁 |
1936年 25岁 |
1937年 26岁 |
1938年 27岁 |
1939年 28岁 |
1940年 29岁 |
1941年 30岁 |
1942年 31岁 |
1943年 32岁 |
1944年 33岁 |
1945年 34岁 |
中编 为师时代 |
1946年 35岁 |
1947年 36岁 |
1948年 37岁 |
1949年 38岁 |
1950年 39岁 |
1951年 40岁 |
1952年 41岁 |
1953年 42岁 |
1954年 43岁 |
1955年 44岁 |
1956年 45岁 |
1957年 46岁 |
1958年 47岁 |
1959年 48岁 |
1960年 49岁 |
1961年 50岁 |
1962年 51岁 |
1963年 52岁 |
1964年 53岁 |
1965年 54岁 |
1966年 55岁 |
1967年 56岁 |
1968年 57岁 |
1969年 58岁 |
1970年 59岁 |
1971年 60岁 |
1972年 61岁 |
1973年 62岁 |
1974年 63岁 |
1975年 64岁 |
1976年 65岁 |
1977年 66岁 |
1978年 67岁 |
1979年 68岁 |
1980年 69岁 |
1981年 70岁 |
下编 神游时代 |
1982年 71岁 |
1983年 72岁 |
1984年 73岁 |
1985年 74岁 |
1986年 75岁 |
1987年 76岁 |
1988年 77岁 |
1989年 78岁 |
1990年 79岁 |
1991年 80岁 |
1992年 81岁 |
1993年 82岁 |
1994年 83岁 |
1995年 84岁 |
1996年 85岁 |
1997年 86岁 |
1998年 87岁 |
1999年 88岁 |
2000年 89岁 |
2001年 |
2002年 |
2011年 |
(4)材料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四年一贯制”过程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毕业论文四年一贯制 |
二、“毕业论文四年一贯制”过程管理体系 |
(一)选题管理 |
1. 题目分类 |
2. 题目审核 |
(二)开题管理 |
1. 研究任务 |
2. 开题审核 |
(三)中期管理 |
1. 创新培养模式 |
2. 创新指导方式 |
(1)研究团队内部形成指导链 |
(2)远程指导 |
(3)与学业导师相结合 |
(4)学术讨论会 |
3. 撰写中期报告 |
4. 审核中期报告 |
5. 中期评价 |
(四)答辩与成绩管理 |
1. 指导毕业论文写作 |
2. 审核毕业论文 |
3. 答辩成绩评定 |
三、结束语 |
(6)《神农本草经》训诂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绪论 |
第一章 本草及其训诂发端时期:先秦两汉 |
第一节 《神农本草经》时代及以前的药物知识 |
第二节 《神农本草经》以前的本草训诂 |
一、《尔雅》 |
二、《方言》 |
三、《说文解字》 |
四、《释名》 |
第三节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集注”训诂体式的确立及名物训诂的发端 |
第一节 《神农本草经》训诂兴起的学术文化背景 |
一、《神农本草经》的传本及《本草经集注》的形成 |
二、《本草经集注》以前的《神农本草经》注训 |
第二节 陶弘景及其《本草经集注》 |
第三节 《本草经集注》的训诂方法 |
一、广征博引 |
二、以今释古 |
三、辨物释名 |
四、善用譬喻修辞 |
第四节 《本草经集注》的训诂特点 |
一、以研访目验为据 |
二、以传闻见识佐证 |
三、求实指误存疑 |
第五节《本草经集注》的训诂成就与不足 |
一、“集注”训诂体式的确立 |
二、“朱墨分书”标识法 |
三、不足之处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发展时期:隋唐五代——“音训”训诂方法及名物训诂的充实发展 |
第一节 《新修本草》的学术文化背景 |
第二节 《新修本草》概要 |
第三节 《新修本草》对《集注》训诂的继承 |
第四节 《新修本草》对《集注》训诂的发展 |
一、训诂体式 |
二、训诂方法 |
三、训诂内容 |
第五节 《新修本草》形音义兼顾的训诂特点 |
第六节 《新修本草》的训诂成就与不足 |
一、纠误正用的训诂成就 |
二、不足之处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繁荣时期:宋金——“集注”训诂材料的极大丰富及名物训诂的深入发展 |
第一节 《证类本草》的学术文化背景 |
第二节 从《新修本草》至《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
一、本草要籍简介 |
二、本草要籍传承关系 |
第三节 《证类本草》对前代训诂的继承与发展 |
一、集注的训诂体式 |
二、由“朱墨分书”到“阴阳别文” |
第四节 《证类本草》的整体训诂特点 |
第五节 《证类本草》的内部训诂特点 |
一、征引诂训,广及注疏 |
二、递相补训,考辨名实 |
三、图文互释,相辅而行 |
四、难字注音,因音辨名 |
五、以方释药,功用有征 |
第六节 《证类本草》的训诂成就与不足 |
一、集解训诂之丰 |
二、名物训诂之盛 |
三、不足之处 |
第七节 《本草衍义》对《本经》训诂的意义 |
第八节 南宋(金)本草训诂概况 |
一、《绍兴本草》 |
二、《纂类本草》 |
三、《宝庆本草折衷》 |
四、《本草成书》 |
第九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转折时期:元明——训诂着作体例之变及名物训诂集大成后训诂重点向药性理论转移 |
第一节 元明时期的学术文化背景 |
第二节 《本草纲目》对前代训诂的继承与发展 |
一、训诂着作的编撰体例 |
二、训诂体例 |
三、训诂内容 |
四、训诂方法 |
第三节 《本草纲目》的训诂特点 |
一、引字辞之书,谨训名物 |
二、重音声之系,详解异名 |
三、秉格物之学,考释性理 |
第四节 《本草纲目》的训诂成就与不足 |
一、详尽释名,堪为名物训诂之峰 |
二、综释本草,诚《本经》训诂之集成 |
三、不足之处 |
第五节 《神农本草经疏》对《本经》药物的训诂 |
一、《神农本草经疏》概述 |
二、《神农本草经疏》对前代训诂的继承与发展 |
三、《神农本草经疏》的训诂特点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神农本草经》训诂鼎盛时期:清代 |
第一节 清代学术文化背景 |
第二节 清代《本经》训诂概况 |
第三节 清代《本经》训诂对前代的继承与发展 |
一、训诂着作的编撰体例 |
二、训诂体例和形式 |
三、训诂内容 |
四、训诂术语 |
第四节 清代《本经》训诂内容 |
一、训释实词 |
二、分析语法 |
三、呈现修辞 |
四、标彰句读 |
五、注音校勘 |
六、揭示题旨 |
第五节 清代《本经》训诂的方法与特点 |
一、悉遵经旨,透发《本经》奥义 |
二、切合实用,抉发《本经》精蕴 |
第六节 清代《本经》训诂的成就与不足 |
一、训诂有法,理有所宗,成果显着 |
二、过于尊古,穷圆其说,反失于真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本经》训诂研究综论 |
第一节 历代《本经》(药物)训诂的共性特点 |
一、实事求是、尊古不泥的训诂原则 |
二、以目验亲证为训诂依据 |
三、纠正前代之误的训诂传统 |
四、善用譬喻修辞 |
第二节 本草训诂与普通训诂学的区别与联系 |
一、本草药物属性决定其区别 |
二、名物之学的关联与融通 |
第三节 本草训诂与普通训诂学的共性问题 |
第四节 本草训诂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探讨 |
第五节 《本经》训诂对本草学及训诂学的借鉴意义 |
第六节 《本经》训诂疑点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山川、旅途与诗思——清代女性诗歌中的行旅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一 生活空间和创作空间 |
二 行旅之险与人生之难 |
三 山川跋涉与历史情境 |
四 山川之美与诗思之妙 |
五 流亡之痛与家国之思 |
六 心灵空间与想象神游 |
七 总结 |
四、寻“良师”觅“益友”(论文参考文献)
- [1]读书才是最好的备课——从“华亭一中好课堂”到“平凉好课堂”[J]. 张涛. 新课程, 2022(10)
- [2]荀子的修身方法及其当代启示——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J]. 吕常媛. 人文天下, 2021(10)
- [3]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J]. 黄德海. 江南, 2021(05)
- [4]材料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四年一贯制”过程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赵新,张锐,郭晓琴,程俊伟,卫萌. 高教学刊, 2021(23)
- [5]百岁凌云志[J]. 郭继鸿.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21(04)
- [6]《神农本草经》训诂史研究[D]. 杨舒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7]山川、旅途与诗思——清代女性诗歌中的行旅书写[J]. 张宏生. 中国韵文学刊, 2021(03)
- [8]姚文然交游研究[D]. 王振宇. 安徽大学, 2021
- [9]当代晋商题材历史小说研究[D]. 张旻. 江南大学, 2021
- [10]王闿运《唐诗选》研究[D]. 杨雷. 西北师范大学, 2021